当前位置: 主页 > 展馆动态 > 展馆快讯 >

好文分享 | 汤显祖剧作的当代阐释——缘起于青春版昆曲《牡丹亭》

时间:2024-04-09 13:32来源:汤显祖纪念馆公众号 点击:


汤显祖剧作的当代阐释 ——缘起于青春版昆曲《牡丹亭》



2001年5月18日,这在昆曲史上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重大日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宣布“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一共19项。
中国的昆曲在入选项目中名列榜首,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中国昆曲的最高礼遇,也是对昆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特殊地位、贡献和价值的高度认定。
这表明昆曲这项艺术已臻世界地位,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一种艺术,尤其是表演艺术,能够超越时空限制、文化隔阂而达到世界性的地位并不多见,
其艺术境界必须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才能为世界专家所欣赏。

我正式接触和了解以致爱上昆曲是1982年。此年,我求学苏州,游园林、品昆曲、听评弹,开始对明清传奇、江南文化及昆曲有了直观感性的认知。


四五月间,苏州举办了江、浙、沪二省一市昆曲会演,我观摩了《牡丹亭》的三个整本戏和“临川四梦”的十几个折子戏。整本戏有上
海昆剧团改编的《牡丹亭》,分《闺塾训女》《游园惊梦》《寻梦情殇》《魂游遇判》《投观拾画》《叫画幽遇》《回生拷园》等7场,
江苏昆剧院缩编的《牡丹亭》(上本),还有浙江昆剧团演出的《学堂》《拾画》《叫画》等《牡丹亭》折子戏。这段经历对我后来研
究汤显祖的戏剧诗文打下了坚实基础。10月,在汤显祖故里江西,举办了纪念汤翁逝世366周年活动,用赣剧弋阳腔、赣剧青阳腔、宜黄腔、
盱吁河戏高腔、抚州采茶戏等唱腔、剧种演出“临川四梦”及其折子戏。

我为在抚州—南昌召开的纪念汤显祖逝世366周年学术研讨会撰写了《从崔莺莺到杜丽娘》的论文。此文得到戏剧史家蒋星煜的肯定。蒋先生在
《〈西厢记〉与“临川四梦”》中指出:“在江西,汤显祖故乡抚州临川,邹自振有《从崔莺莺到杜丽娘》的论文。……徐朔方、邹自振、熊谷祐子等诸位已经在
《西厢记》与《牡丹亭》、崔莺莺与杜丽娘的比较研究上做出了不少成绩,带了头,这是可喜的良好的开端。”同年我还在苏州大学《明清诗文研究丛刊》发表了《汤显祖诗歌选评》。

 

时隔十八年,2000年10月,我应邀参加抚州撤地设市暨汤显祖诞辰450周年纪念活动,又集中观看了抚州采茶戏《牡丹亭》,
以及用古老的海盐腔等唱腔演出的“临川四梦”折子戏:《牡丹亭•游园》《牡丹亭•冥誓》《紫钗记•怨撒金钱》《邯郸记·生寤》等。
此外,我在抚州工作期间,还曾与剧作家龙雪翔、夏雪庆等友人商讨过“临川四梦”折子戏的改编,如《南柯记•蚁斗》《邯郸记•召还》等。


 

然而,戏曲经典的现代演绎毕竟会带来许多新问题。无论是《牡丹亭》,还是《南柯记》《邯郸记》或《紫钗记》,
在现代大舞台的演出形式与古典文本之间,均存在着不适应不和谐的地方。古典文本的演出形式是将戏集中在一二个演员身上(包括舞台美术、舞台调度等),
一旦搬上现代大舞台,就显得空荡荡的空间面对一二个演员的挤迫。如何充分利用舞台空间,就是编导在进行现代演绎时必须考虑的。
从有利的方面来看,这是解决现代观众与古典文本之间差距的有力手段。

 

 

世纪之交的《牡丹亭》四个演出本:

 

1999年上海昆剧团的上、中、下三本34出《牡丹亭》 

由谭盾作曲、彼得•塞拉斯导演的歌剧《牡丹亭》 

由美籍华人陈士争执导的55出全本《牡丹亭》 

由在美的中国戏剧工作坊,以及由昆曲演员和玩偶交错演出的《牡丹亭》

 

这些无论是从古典文本中重新组合还是衍生出的歌舞,都使观众对经典演绎有了亲近感。但不利的地方也显而易见,即现代演绎将同时面对古典文本和传统戏剧表演艺术的继承,
让现代观众和专家认可搬上现代大舞台演出的仍然是昆剧《牡丹亭》,而不是同名歌剧、玩偶剧或其他什么东西。在继承传统经典和现代演绎之间,
戏剧艺术家们走了一回钢丝,并且走得颇为成功。从大文化角度来思考,
这里面提供的东西具有文化普遍意义:如何让古老的中华文化发扬光大,走向世界,需要解决的就是对其进行现代演绎并使之能为今人接受,同时又不使其精义走样变味而保持“原汁原味”。

 

美国林肯艺术中心总监约翰•洛克盛尔在读完陈士争向他推荐的《牡丹亭》伯奇英译本后,和众多的中国人一样激动不已,遂投资50万美元,
一定要将中国戏剧史这部足以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媲美的经典之作完完整整地搬上世界舞台。这一愿望的实现也使众多的异国戏剧爱好者激动不已。
继之,上海昆剧团在美国舞台上成功演出55出全本《牡丹亭》,杜丽娘、柳梦梅的一往情深流淌于大洋彼岸,不能不说是世纪之交世界戏剧史上的一件幸事。

 

 

据清人焦循《剧说》记载,当年汤显祖在写《牡丹亭》时,“运思独苦,……乃卧庭中薪上,掩袂痛哭”,其中深意已不知几人能领会。
汤氏亦自云:“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然而,《牡丹亭》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风华绝代还不断“迤逗”着四百多年后的人们,
总想为着当年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再去“惊梦”“寻梦”一番。

 

2001年,巴蜀书社出版了我的第一部“汤学”专著《汤显祖综论》(1996年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临川才子论集》汇集相关研究论文40余篇,其中有关汤显祖的论文12篇)。
《汤显祖综论》将汤显祖放在整个中国文学发展史、乃至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下进行综合考察,将汤显祖与明清戏曲作家,将“临川四梦”与元明清戏曲名作,将汤显祖的文艺创作与中国古典小说、
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纵向横向比较,通过多角度全方位观照,全面论述了汤显祖的生平与戏剧创作、汤显祖与中国古代文学及明清文艺思潮的关系、汤显祖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中的地位等重要问题。
苏州大学王永健教授在本书“序”中说:“《汤显祖综论》不仅对前人和时贤的研究成果有所吸收和借鉴,更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比如第二编《汤显祖与古典文学名著》,可以说每一节皆有新意和创见,与泛泛之综论不可同日而语。”


 

2004年,由白先勇先生主持制作,并由大陆、香港和台湾艺术家携手打造、苏州昆剧院青年演员担纲演出的青春版《牡丹亭》开始演出。
《牡丹亭》这部经典戏曲,案头剧本与场上演出同时并举,互相辉映,这无疑是昆曲的光辉与荣耀。白先勇先生说:

 

我们以“青春版”为号召,有几层涵意:首先《牡丹亭》本为一曲歌颂青春、歌颂爱情、歌颂生命的赞美诗,男女主角正值花样年华,
因此,我们举用青年演员饰演杜丽娘与柳梦梅,符合剧中人物年龄形象。昆曲是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但昆曲的演出不应老化,昆曲的前途,在于培养年轻的演员,吸引年轻的观众。

 

 

在“临川四梦”中,作者自己最为得意,在社会上影响最大,并奠定汤显祖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地位的是《牡丹亭》。
《牡丹亭》以55出的篇幅,敷演了生死梦幻的奇情异彩——“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全剧通过杜丽娘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和幻想中的喜剧,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表现了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冲决礼教罗网的决心,
歌颂了他们为追求理想的婚姻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牡丹亭》这部悲喜剧,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透露了要求个性解放的可贵信息。《牡丹亭》给予爱情最高的礼赞。爱情可以超越生死,冲破礼教,感动冥府、朝廷得到最后的胜利。


 

青春版《牡丹亭》,即以《训女》《闺塾》《惊梦》《言怀》《寻梦》《虏谍》《写真》《道覡》《离魂》等9出为“梦中情”(上本),
以《冥判》《旅寄》《忆女》《拾画》《魂游》《幽媾》《淮警》《冥誓》《回生》等9出为“人鬼情”(中本),以《婚走》《移镇》《如杭》
《折寇》《遇母》《淮泊》《索元》《硬考》《圆驾》等9出为“人鬼情”(下本),展开全剧,敷演400年前“生死梦幻的奇情异采”。

 

青春版《牡丹亭》尽量保持昆曲抽象写意,以简驭繁的美学传统,也利用现代剧场的崭新概念,使全剧的演出既适应现代观众的视觉要求,
又遵从昆曲委婉绮丽的古典精神,在音乐、唱腔、美术、服装、舞台、灯光、舞蹈乃至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上都做了全新的追求与探索,
让人耳目一新,自然激起了青年一代对民族优秀文化和高雅艺术的关注和热情。

 

 

高等院校不仅是现代流行文化和艺术聚集的场所,也是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和高雅艺术展现的舞台。
昆曲艺术融会中国文学、戏剧、表演、音乐、舞蹈、美术于一体,是最富有诗情画意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它集中国古典艺术与美学之大成,是东方艺术的杰出代表。
《牡丹亭》的改编与演出,让青年一代面对面地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产生了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

 

汤显祖《牡丹亭》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中一座巍巍高峰,400多年来不绝于舞台。
在崭新的21世纪,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昆曲和它的代表作《牡丹亭》,随着青春版《牡丹亭》在世界的巡演,标志着昆曲的全面复兴,
它给予这门古老艺术与精典名著以青春的喜悦与生命,并必将以超越时空的限制和文化的隔阂走向世界,在世界多元文化中展示其永不熄灭的艺术风采。

 

从世界范围内考察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这两颗同时代的剧坛巨星,一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一位被马克思推崇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历史有时竟是这样地巧合,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同时在东西方铸造了《牡丹亭还魂记》《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戏剧巨制,又在同一年辍笔辞世。
这两座分别隆起于亚、欧二端的高峰,成为世界文化中的奇观。他们虽然早已在400多年前同时陨落,但是他们的作品却永留人间,至今在世界舞台上历演不衰。
他们不朽思想的翅膀依然在我们头上翱翔,他们剧作的激情火焰将永远在我们心头燃烧。

 



 

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启示我们:如何看待、保存与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遗产,以21世纪的眼光阐释与弘扬经典名著,这是时代交给我们当代学人的责任。
所以,我们应该把《牡丹亭》盛名之下所固化的汤显祖不断扩充延伸,将其作品背后所折射的思想性与时代性结合起来,赋予人物与作品以时代的意义。
四百多年前,汤显祖所追求的“情”与“梦”与21世纪的人们所追求的“情”与“梦”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对于美好的向往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需求。
总而言之,对汤显祖的研究还有许多空白需要学者去填补,有更加宽阔的领域等待研究者去开拓,也有层出不穷的问题值得后人去重新思考。
这就可以充分说明,汤学研究只有开始,没有结束。我们后来汤显祖研究论著的推出都缘于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巨大的感召力。

 

2006年9月,抚州举办纪念汤显祖逝世3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我为此积极出谋划策,为抚州邀请来大批著名学者。
2008年,抚州汤显祖大剧院落成,我通过周秦教授,联系白先勇先生,邀请“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剧组来抚州演出三天。

 

2007年,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又一部“汤学”专著《汤显祖与“玉茗四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年出版《汤显祖》)。
该书确切说是一部汤显祖传论。全书共八章,前五章以汤显祖的生平为纲,阐述汤显祖生命的各个重要时期最为重大的事迹,
涉及时代、师承、学术、思想、社交、政治、诗文创作和戏曲创作,可说是一部内容丰富而清晰的汤显祖评传;后三章《“玉茗四梦”的因袭与创新》
《“玉茗四梦”的启迪与影响》《人类永恒的文化遗产》则是对汤显祖在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的综合评价。
周育德先生在该书“序”中说:“邹自振在汤显祖诞生450周年之际,出版其《汤显祖综论》,在汤显祖逝世390周年之际又出版其《汤显祖与‘玉茗四梦’》,
以其信心之诚,笔力之健,称得起是汤显祖研究领域中的一位‘壮劳力’了。”

 

2010年,我应香港特区政府中国文化研究院之邀,制作《灿烂的中国文明·汤显祖与“临川四梦”》的网上专题
,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华文明之光”栏目播出(该专题的国内版《汤显祖及其“四梦”》2013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此书及网上专题以浅近清新的文字,图文并茂的巧思安排,把汤显祖的思想、传略,“四梦”创作的背景,四剧思想主旨、艺术成就等,通过简洁明白的语言叙说出来。
其中采集、插录的汤显祖手迹,“临川四梦”的版本、刻本、插图、名家题词、演出剧照等一一得以展现。我在汤显祖家乡生活了三十余年,通过悉心寻访,
搜集了许多有关汤翁的珍贵的文物资料,以及新建修复的汤显祖的文物建筑,如汤显祖墓、汤显祖纪念馆等,配以形象的图片,使该书及网上专题既有学术的严谨规范,又有便于广大受众视听的简明通俗。

 

为纪念汤显祖诞辰460周年,南昌大学于2010年12月举办了以“江西的汤显祖,世界的汤显祖”为主旨的学术研讨会。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邀我参与会议的组织与筹划。会议就汤显祖文学思想研究、汤显祖诗文研究、汤显祖与赣鄱文化的关系等展开深度探讨。
会议期间,还演出了赣剧“临川四梦”,包括《紫钗记•怨撒金钱》《牡丹亭•游园惊梦》《南柯记•南柯梦寻》《邯郸记•魂断黄粱》四个折子戏。

 

同年,百花洲文艺出版社为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推进汤显祖戏曲研究和普及,决定编辑出版《汤显祖戏曲全集》,请我牵头促成。
此前我亦曾有《邯郸记评注》,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年出版。我力邀中山大学黄仕忠教授、苏州大学周秦教授、闽南师范大学胡金望教授、南昌大学王德保教授及五位文学博士共同完成。

 

经过近五年的努力,《汤显祖戏曲全集》评注本(含《紫箫记》《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共五册)于2015年出版,并于2016年推出精装本。
此书以21世纪的眼光,对400年前的明代剧作进行了全新阐释,注解详细,评析到位,对于当代读者理解汤显祖的剧作有很大的启示。

 

我们编撰的这套《汤显祖戏曲全集》即以毛晋汲古阁刻本为底本,并与明清其他版本参校,尤其参考了当代钱南扬、徐朔方诸先生悉心整理的笺校本。
我们的工作是对汤显祖的全部戏曲进行精当的注释和评析,力求通过简洁准确的注释为读者扫清阅读障碍,并从文本出发,联系舞台演出,涉及情节发展、人物性格、艺术特色等诸多方面,
帮助读者进一步鉴赏和品评汤显祖戏曲,使全书成为一套兼顾学术性和普及性的汤显祖戏曲读本。

 

《汤显祖戏曲全集》出版后,得到学术界、出版界的赞誉。
《汤显祖戏剧全集》(英文版)的翻译者汪榕培教授评价道:“这部全集的编纂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体现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又有新的发挥;
既有字词的解释,又有句子的阐释;既标明了集句诗的作者,又引述了原诗的全文,是到目前为止最有参考价值的汤显祖研究专著。” 

 

同时,百花文艺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的《汤显祖与明清文学探赜》一书,则是我的学术考证之作。
其中关于罗汝芳、李贽和陆王心学的考述,具体论证了汤显祖与其“四梦”创作的思想基础。关于“临川四梦”对《长生殿》《红楼梦》等明清戏曲、小说的影响,
关于汤显祖诗歌、散文的论述,反映了我对汤显祖成就多方面的认识和研究。尤其引起学术界关注的,
是我较早地把“临川四梦”作为《西厢记》与《红楼梦》之间重要的一环,写过系列文章,阐释其传承、发展与影响,多有新的创见。 

 

另外,我主编、汪榕培教授作序的“汤显祖研究书系”由江西高校出版社于2016年出版。
“汤显祖研究书系”共四册,分别为《汤显祖与“临川四梦”》(邹自振著)、《汤显祖与罗汝芳》(罗伽禄著)、《汤显祖与蒋士铨》(徐国华著)、《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张玲、付瑛瑛著)。
以专著组合的方式策划的这套书系,是汤显祖研究的一个创举。如果说,《汤显祖与“临川四梦”》所涉及的是汤显祖的本体研究,那么,其余三本则是从三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解读汤显祖的。
其中《汤显祖与罗汝芳》上溯他的思想渊源,《汤显祖与蒋士铨》《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则侧重于研究他的影响,这又包括国内与国外两个方面。
汪榕培先生在序言中所期待的汤学研究的世界意义和汤显祖研究的深入与拓展,在这套书系中已经有了初步的显现。我们从不同角度考察“临川四梦”、罗汝芳、蒋士铨、莎士比亚等与汤显祖之间的关系。
这就为书系从多角度观照、研究汤显祖,提供了开阔的视野。

 

我对汤显祖关注的视角是多方位的。《汤显祖综论》《汤显祖与明清文学探赜》《汤显祖与“临川四梦”》等专著都涉及汤显祖的生平与思想、戏曲与诗文,涉及汤显祖对中国文化多方面的影响,
以及汤显祖文化的国际传播等广阔的论题。这些著作既有学术的严肃性,又有便于广大受众视听的通俗性。2016年,抚州汤显祖纪念馆做升级版改造,我为之撰写了一整套展板解说词,也是属于学
术性与通俗性相结合的产物。多年来我省内外高校、图书馆、电视台等开设相关汤显祖的专题学术讲座约50余场,特别注意学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引导听众、读者观赏《牡丹亭》,读懂汤显祖及其剧作。
最近几年的主要活动有:

 

《读文学经典之“临川四梦”》,江西教育电视台2017年8月首播。2016年,中英两国举行了纪念两位世界文化名人的系列活动。在中国,多种汤显祖的作品集隆重出版,多种“临川四梦”重排上演,
多种研究论著相继问世。我在讲座中指出,当莎士比亚的辉煌剧作轰动英国舞台的时候,中国的汤显祖也成为闪耀明清剧坛的最明亮的星辰。作为剧作家,汤显祖当属世界第一流。
汤显祖还给我们留下2200多首诗歌、600多篇散文,新近发现的煌煌巨著《玉茗堂书经讲意》足以证明他还是一个称职的学者。汤显祖的学问涉及政治、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等方面。
就天纵逸才和学问广博而论,在世界戏剧史上也很难找到与汤显祖并肩的人了。

 

为中央纪委、江西省纪委《汤显祖家风家训的启示》专题片撰稿,江西电视台2017年9月首播。
我在文中指出:临川号称“才子之乡”,这种荣誉的取得,与历代重视书香传家的家风、重视教育的民风息息相关,以汤显祖为代表的悠久的家学文化传统是临川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绵延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

 

2018年4月22日,“世界读书日”前夕,我与周秦教授接受江西省宣传、文化部门特邀,在南昌面向汤显祖故里的听众、读者作了一场《昆曲与赣剧双语背景下的〈牡丹亭〉》学术讲座。
讲座之后,我们与来自苏州的昆曲名家和江西省赣剧院的青年演员当场互动,演唱了昆曲、赣剧《牡丹亭》《邯郸记》片段,回答了戏曲爱好者、青年演员和听众的提问。
大家一致表示要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自信,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2021年,深圳卫视邀我作《东方戏剧巨匠的寄梦人生》电视记录片,片中插播了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及乡音版盱河高腔《牡丹亭》折子戏,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

 

我也注重昆曲艺术的传播与弘扬。我先后20余次到苏州、昆山参加中国昆曲学术研讨会、中国昆剧艺术节以及相关会议。发表的学术论文主要有:《汤、莎剧作比较论》(《中国昆曲论坛2005》);
《临川剧作与洪昇的<长生殿>》(《中国昆曲论坛2006》);《走向世界的汤显祖研究》(《中国昆曲论坛2007》);《汤显祖剧作的当代阐释——<汤显祖戏曲全集>总序》(《中国昆曲年鉴2016》);
《汤显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中国昆曲年鉴2017》);《冯梦龙编剧学理论初探》(《中国昆曲年鉴2021》);《汤显祖戏剧对前代文学的继承与革新》(《中国昆曲年鉴2019》);
《论徐渭对汤显祖的影响与启迪》(《中国昆曲年鉴2022》)。后二文分别入选“中国昆曲2018年度推荐论文”、“中国昆曲2021年度推荐论文”。

 

我们召开“传承与传播”:青春版《牡丹亭》与昆曲复兴国际学术研讨会,对于弘扬民族文化的精粹,促进包括《牡丹亭》在内的中国文学经典名著的研究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无疑,时值今日,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昆曲和它的代表作《牡丹亭》,已从“美丽的古典”走向“青春的现代”。

 

感谢白先勇先生,感谢各位与会同仁,感谢主办方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作者:邹自振

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闽江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编辑:邓超 | 作者:邹自振
 

欢迎投稿:363036353@qq.com